查看原文
其他

黄冈各县市名称的由来


投稿邮箱:1655281212@qq.com

本平台将于2022年6月出版文集。请在“黄梅文史哲”“鄂东文史哲”(含被屏蔽的公众号“黄梅文史哲”)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与小编联系,以便定稿!👉鄂东文史哲文集(卷一)·序

黄州区

黄州府志

黄州寒食林

黄州遗爱湖

战国时期,楚宣王灭邾后,封其女于今黄州城区西北十里处,筑城而居,时称“女王城”,也称齐安城,现称禹王城,城址尚存。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置衡州于齐安郡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改衡州为黄州,辖南安县,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,仍隶属黄州。后数百年,黄冈县名称隶属一直未变,辖区也基本未动,仅县治有两次大的变更。

至明嘉靖十二年(1566年),黄冈县拨出中和上乡十二里甲与新置的黄安县(今红安县)。1949年又将长江南岸的樊口、打石场等地划为鄂城县(今鄂州市),面积132.5平方公里。

1951年6月20日,又划出县西部徐古、汪集、李集、旧街、新洲、三店、仓埠、阳逻8个区,设置新洲县(隶属黄冈地区,后划归武汉市),面积1420平方公里。

1952年11月29日,县东北三里畈、项家河区划归罗田县,面积246.8平方公里。同时,团风区的马驿、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,面积55平方公里。1954年11月11日,黄州区的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,面积1.2平方公里。1983年8月19日,黄州镇划为鄂州市,1987年2月28日重新划回。1990年元月,历时千余年的黄冈县改为黄州市,辖区不变。 1996年5月,撤地建黄冈市,黄州市一分为二,划分为黄州区、团风县。

红安县

红安县烈士陵园

烈士纪念馆

红安书院

红安县博物馆

红安天台山

红安红军旧址

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由麻城、黄冈、黄陂三县析置黄安县。

1927年爆发了黄麻起义。

1614名开国将军中,有700多位来红四方面军或在红四方面军的影响下参军。参加黄麻起义的人当中,就出了25位开国将军,其中包括两位大将:徐海东和王树声,5位上将:许世友、陈再道、王建安、周纯全、王宏坤。因这次起义的影响而参军的开国将军,更是多达几百位,湖北籍的将军,大多是在黄麻起义下参军的。

民国十九年(1931年)12月23日,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配合下,攻克黄安县城。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,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,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。

民国二十五年(1937年)抗战爆发后,为了不影响国共合作,国共双方统一县名,称为黄安。

民国三十五年(1947年)复置黄安县。

1949年属孝感专区。1952年9月,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,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,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,属黄冈管区。

1970年属黄冈地区。1997年属黄冈市,至今。

1949年4月,属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,5月属孝感专区。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,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,红安县属黄冈市。

麻城市

麻城县志

麻城龟峰山

麻城五脑山全景鸟瞰图


麻城移民文化园内孝善楼

麻城境内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,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。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“举国”,公元前11世纪以后,成为黄国的属地。

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。秦统一全国,置36郡,以郢为南郡,麻城属南郡辖地;后置衡山郡,郡治邾城(今黄冈禹王城),乃属衡山郡。两汉为“西陵辖地”,隶属江夏郡。

三国时县属魏弋阳郡,后属吴蕲春郡。晋属弋阳郡,永嘉三年(公元306年),因恢复西阳王爵位,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、邾、蕲春等划归西阳国(都今河南光山)。咸和四年(公元329年),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,国除,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、县,遂属西阳郡辖。

后赵南侵,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。自此,始有麻城之名。

隋初,罢诸郡为州,境内为信安县,属黄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改信安县为麻城县,仍属黄州府。自此,麻城作为县一级行政区划延续有1400余年历史。大业五年(609年)废州设郡,属永安郡。

唐武德三年(620年),分麻城置阳城县,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辖麻城、阳城两县。武德八年(625年)撤亭州,并阳城,恢复麻城旧制,属黄州都督府。元和三年(808年),并入黄冈县,大中三年(849年)恢复。

五代袭唐旧置,先后属吴、南唐、后周辖县。

宋属淮西路黄州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—1162年),麻城为南宋北部边界。理宗端平三年避兵乱,县城一度迁至什子山(今市治东40公里)。

元朝统一,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,后(1292年)随路改属淮西道,次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。至元年间,县治从什子山迁回古城畈。元朝末年,邑人姜铭等筑城于今地,后为县城。

明太祖甲辰年(公元1364年)属湖广行省黄州府。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属湖广布政司,随府划属河南。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还属湖广。

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,张献忠率部攻占麻城,改麻城县为长顺州。七月,引兵入蜀,名复其旧。清代,麻城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。

民国二年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,后更名鄂东道,又改为江汉道。二十一年,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。二十七年七月二十日,日机轰炸县城;八月,县政府迁往龟头河。三十二年,又从龟头河迁往阎家河山水垸暇形地。三十四年,迁回麻城。

1949年3月11日人民解放军解放麻城全境。3月29日,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,隶属鄂、豫行政专员公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麻城县一直隶属黄冈地区。 

1986年5月27日,国务院批复撤销麻城县建制,以原县行政区域设立麻城市(县级市),仍属湖北省黄冈地区管辖。8月1日,麻城市正式成立。

1995年12月,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(地级市),麻城市属黄冈市代管。

罗田县

天堂寨景区


罗田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。

夏、商、周,属扬州地。西周,属弦子国。春秋、战国,时属楚,曾置鸠兹邑于县境内九资河镇。

西汉,为松兹侯国。东汉,为蕲春侯国,属江夏郡。

三国时,先属魏,隶于豫州之安丰郡;后属吴,隶于扬州之蕲春郡。

西晋,先为高陵县,属武昌郡,后属豫州之安丰郡。东晋为安丰县,隶于豫州之弋阳郡。

南北朝,刘宋初年隶豫州弋阳郡,后于境内分立东安、义安、直水等蛮县,属郢州西阳郡,后改为义安县,隶于郢州齐安郡。梁武帝普通四年(523)六月,始设罗田县,附于义城郡,县治于今石桥铺附近的魁山。据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,"罗田"之名因安置当时雄踞此地的巴水蛮巨族田氏于罗州(当时罗田属罗州)而得。

历史文化悠久。罗田早在南朝梁普通四年(公元523年)建县,已有将近1500年的建县历史,是一个名符其实的“千年古县”。罗田历史上先后诞生了曾建立“天完”政权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,被誉为“中华养生第一人”、与李时珍齐名的明代医圣万密斋,被董必武评价为“楚国以为宝”的现代国学大师、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,以及被誉为“京剧鼻祖”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余三胜。

隋代,罗田改属蕲春郡。

唐代,罗田县并入兰溪县,属淮南蕲春郡。

五代,时为蕲水县地,初属扬吴,继属南唐,再归后周。

宋,属蕲春郡,元佑八年(1093)划出蕲水县之石桥镇复立罗田县,县治仍于魁山,咸淳元年(1265)划出县东的直河乡成立英山县,罗田县仍属淮南西路蕲春郡。

元初,曾撤销罗田县,以英山县领属。至元十二年(1275)恢复,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。元大德八年(1304),知县周广将县治由魁山迁至官渡河(即县城凤山镇)。

明朝,罗田初属湖广布政使司的蕲州府,后改属黄州府。

清初依明制,后改称湖北省黄州府。

民国时,先后属湖北省的江汉道,第三行政督察区,第二行政督察区。抗战期间,曾一度属鄂东行署。

1949年3月27日,罗田县全境解放,成立人民政府后即归湖北省黄冈地(专)区管辖。1952年,湖北省政府划出胜利镇和其他13乡与麻城划出的部分乡镇成立胜利县。1955年,胜利县撤销,原划出的区域归回罗田。1995年12月,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,设立黄冈市,罗田隶属黄冈市。

英山县

四千年前,英山县土地是古代英国的所在地。

对于夏、商、周时代英国的历史,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等都没有详细的记载,只有汉代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有比较简略的记载于《史记· 夏本纪》。帝禹立而举皋陶,荐之且授政焉。而皋陶卒,封皋陶之后于英六。

《安徽六安人:中国上古四圣、司法鼻祖皋陶》一文载:皋陶封地英、六,位于今六安、英山、金寨、霍山一带。

春秋战国时,本地属楚国。西汉至唐代属庐江郡。

南宋咸淳三年(1267年),由沿江制置使段朝立,表奏朝廷,请求立英山县。

宋咸淳六年(1270年),分罗田以东的直河乡,始建英山,时属六安州。

宋咸淳六年(1270年)度宗赵祺准奏,下旨割罗田县东直河乡置英山县,并命段朝立任县知事。后历元、明、清三朝。

民国初年(1912年),属安徽省,不久改归淮泗道。

民国二年(1914年)改属安庆道。民国十八年(1930年),中共英山县委领导农民起义,即“三二”暴动,改英山县为红山县,属鄂豫皖特区西北道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英山县仍隶属安徽省六安州管辖。

民国二十年(1932年)红军主力转移,国民党政府复称英山县。

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3月19日)解放,英山县属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管辖。

1996年,黄冈市成立,英山县隶属黄冈市。

团风县


团风在夏、商为荆州之域,周为弦子国,属扬州。《春秋左传》记载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),"楚人灭弦,弦子奔黄"。战国时,楚 王灭邾(邹)"迁江夏,故江夏有邾城"(邾城即今黄州区堵城镇禹王城)。


秦时,黄冈为邾邑,属南郡。


汉时,南郡为江夏郡治,称西陵县,继称西阳县邾县


东汉建武二十三年,迁徙巴族人于鄂东、皖西南大别山区,因地近"五水"(巴水、希水(今浠水)、蕲水、赤亭水(今举水)、西归水(今倒水)),故称"五水蛮",又因其所隶州、郡名,亦称"江夏蛮"与"西阳蛮"。


三国时,黄冈先属魏,称西陵、西阳县。后归吴,复称邾县,属弋阳郡


西晋时,黄冈仍称西阳县,东晋咸康四年(338),置豫州,治邾城,后为后赵石虎将所陷,州废。南朝刘宋改邾县为南安,属西阳郡。孝建初,以西阳隶属郢州。泰始五年(469),改属豫州,后又属郢州。齐于南安立齐安郡,隶司州;西阳郡仍隶郢州,南安、西陵并为郡治。北魏、梁均沿齐治,东魏沿梁治。北齐天保元年(550),齐安郡立衡州。陈太建五年(573),地入陈,置定州,后改亭州;十年,地入北周,复建衡州。


隋朝,开皇三年(公元583),改衡州为黄州。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),一分为二,改梁安为木兰,改南安为黄冈。大业三年(607),改黄州为永安郡,黄冈县属永安郡。


唐代,武德三年(620),永安郡复改为黄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黄州为齐安郡。乾元元年(758)又改齐安郡为黄州。光启元年(885),黄州州治、黄冈县治东迁邾城。


五代时,黄冈县随黄州属杨吴。吴天祚三年(937),属南唐,显德五年(958),属后周。


宋代,县仍属黄州,隶属南路,迁州、县治于江滨。熙宁五年(1072)改隶淮南西路。团风之名自宋代开始出现。


明代,废路设府,黄冈县隶属黄州府。清沿明制。


明清以后,境内地域一直属黄冈县,归黄州府。1912年,废黄州府。1913年,设汉黄德道于黄州,后改名鄂东道。1914年6月复改为江汉道。1926年废,直属湖北省政府。1932年10月,属湖北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,专署驻黄安(今红安)。1936年,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,署治蕲州,1937年1月迁黄州。1940年元月属湖北鄂东行署。1945年11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


1949年5月,团风全境解放,黄冈县县治设团风镇。1954年大水,县治毁坏,1955年10月迁黄州。1991年1月,黄冈县撤县建市、改称黄州市。


1996年5月18日,黄冈市暨黄州区团风县成立大会隆重举行,团风县正式诞生。

浠水县

浠水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,周为弦子国,后灭于楚,属楚之九江郡,郡治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


秦仍属九江郡。秦末至楚汉并立之际(约前207年),分九江郡,置衡山郡,郡治邾(今武汉市新洲区内)。浠水县境属衡山郡。


两汉至两晋为豫州蕲春县地。


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,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(希河以西)、东部置蕲水县(希河以东,蕲河以西),隶豫州西阳郡。浠水县建制自此始。南梁普通元年(520年),改希水之"希"为"浠",县名"浠水"自此始,隶湘州永安郡,郡治浠水。


隋开皇初,州、郡并废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、蕲水县。


唐武德四年(621年)废蕲水县,并入蕲春县。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,浠水县改为兰溪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兰溪县为蕲水县,隶淮南道蕲州。


宋隶淮南西路蕲州


元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。元至正十一年(1351年),徐寿辉起义反元,称红巾军,建立政权,国号天完,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,并设莲台省,总领百官,主持行政。


明初属蕲州府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改属黄州府,均隶湖广布政司武昌道。


清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府。


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府存县,属湖北省江汉道,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道撤销,县直属省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6月,改县名为"浠水",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二十五年4月隶第二行政督察区,民国二十八(1939年)年隶鄂东行署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恢复行政督察区,浠水县仍为其所辖。


1949年4月8日,县城解放。5月,县人民民主政府(1947年9月成立)由杨祠张坳口迁入县城。10月,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,隶湖北省黄冈专区,1970年隶黄冈地区,1995年隶黄冈市。

蕲春县

蕲春,据晋代刘伯庄《地名记》记载:"蕲春以水隈多蕲菜(水芹菜)",因之得名,北宋乐史《太平环宇记》承其说。蕲,一名水芹,蕲春意为蕲菜之春。历史上另称蕲阳、齐昌、蕲州。

夏代,蕲地在九州中的扬州之域。

商及西周,承袭夏代,仍属扬州。

春秋时属楚,战国时属楚之九江郡。

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,蕲地仍属九江郡。

秦末,归衡山郡。

公元前201年(西汉高祖六年)建县,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,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,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。

公元47年(东汉建武二十三年),汉在蕲置侯国,封陈浮为蕲春侯,传三世,国除,复蕲春县。

公元前201年(西汉高祖六年)建县,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,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,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。47年(东汉建武二十三年),汉在蕲置侯国,封陈浮为蕲春侯,传三世,国除,复蕲春县。

208年(东汉献帝建康十三年),赤壁之战后,蕲春属吴,孙权置蕲春郡,治蕲春,辖蕲春、邾县、寻阳,上隶扬州。西晋永兴时期,寻阳县治徙江南(改名浔阳县),其江北地(即今黄梅县、武穴市东部)并入蕲春,蕲春隶属豫州之西阳国。公元378年(东晋太元三年),孝武帝司马曜因避其母阿春讳,改蕲春县为蕲阳县,隶属南豫州南新蔡郡。蕲阳沿用至南齐,共108年。

公元448年(南北朝文帝元嘉二十五年),析蕲阳县西部希河之西置希水县,蕲河西至希河东置蕲水县,蕲阳县仍属南新蔡郡。后重归豫州。南北朝朝代,政局极乱,蕲春县归隶变化频繁。

公元486年(南齐武帝永明四年),改蕲阳县为齐昌县,沿用至隋初,共112年,故后人或称蕲春为齐昌。置齐昌郡,辖阳塘、保城、齐昌、永兴四县,上隶豫州。北周占领淮南江北时,改南梁武帝时改蕲州为罗州,又复改为蕲州,齐昌郡、齐昌县均属蕲州。隋统一中国后,撤原州、郡、实行州、县两级制,置蕲州总管府,辖齐昌、蕲水等县。

589年(隋文帝开皇九年),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。598年(隋文帝开皇十八年),复“蕲春”县名。607年(隋炀帝大业三年),改蕲州为“蕲春郡”,领蕲春、蕲水、蕲水、黄梅、罗田五县。

621年(唐高祖武德四年),改“蕲春郡”为蕲州,治蕲春,仍领5县。同年,并蕲水于蕲春,同时析蕲春县东分置永宁县。

742年(唐玄宗天宝元年),改蕲州为“蕲春郡”,改永宁县为广济县,蕲春郡领蕲春,蕲水、广济、黄梅4县。758年(唐肃宗乾元元年),复“蕲州”名,上隶淮南道。宋代,曾在府、州之上置“路”,蕲州属淮南路,仍治蕲春,领4县。

1072年(宋神宗熙宁五年),淮南路分为东、西南路,蕲州隶属淮南西路,领县增加了罗田,为5县,因地界金国,蕲州建为防御州。元初,改“蕲州”为“蕲州路”,治所及领属县同宗。

1275年(元世祖至元十二年),置淮西宣抚司于蕲州路。1277年(元世祖至元十四年),改“蕲州路”为“蕲州总管府”,置录事司。

1286年(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),直隶湖广行省,逾六年,复隶淮西道。元末,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“天完”和“汉”政权所据。1364年,朱元璋灭汉,改“蕲州路”为“蕲州府”,治蕲春,上隶湖广行省,领蕲春、蕲水、广济、黄梅、罗田5县。

1376年(明太祖洪武九年),降蕲州府为州,隶湖广布政司。不久,改属河南布政司,撤蕲春县,以州领县事,外领5县。

1378年(洪武十一年),蕲州辖县蕲水、罗田两县划出蕲州,属黄州府管辖,蕲州仅代辖广济、黄梅两县。1445年(明英宗正统十年),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,建荆王府于蕲州城。清初,蕲州领县如归末,属黄州府,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。

1664年(清圣祖康熙三年),蕲州不再领县,仍属黄州府,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、湖南两省,蕲州上隶湖北省。

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,裁州,复“蕲春县”,属湖北省江汉道,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。

1932年(民国二十一年)10月,省、县中国置行政区,督察专员公署,罗田、英山、广济、黄梅、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,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,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,后于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,至建国前,蕲春一直属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。
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蕲春县隶湖北黄冈行政区,或隶黄冈专区、黄冈地区。

1996年5月,黄冈区改建“黄冈市”,蕲春县隶属之。

武穴市

 

武穴历史悠久,据考古学家最近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,远在新古器时代3000-5000年以前,武穴就有人类活动。在夏商周时代属荆州管辖;春秋战国属楚国;秦朝属九江郡;汉代属江夏郡(《湖北通志》载:“广济为汉蕲春、浔阳二县地);三国时属吴,隶属蕲春郡;

西晋时期,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、寻阳二县。东晋太元三年(公元378年)改蕲春名为蕲阳。义熙八年(公元412年),寻阳县治迁至江南柴桑,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。至此,改蕲阳县名为齐昌。陈太建五年(公元573年),齐昌地属陈。公元579年,北周占齐昌地,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,立为永宁县,隶属蕲州齐昌郡。

隋初,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(后改称蕲州、蕲春郡)。隋末,废永宁县制,并入蕲春县。
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又分蕲春,复置永宁县,属淮南道蕲州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,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“广施佛法,普济众生”之意改名广济县,属蕲州郡;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改蕲州郡为州,广济仍隶属。

五代十国,属淮南道蕲州

宋代,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属淮南西路蕲州。高宗南渡后,绍兴五年(公元1135年)废县为镇,不久恢复县置。元代,广济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。

明代,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改蕲州路为府,广济属该府。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,广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蕲州,不久改属河南布政使司。洪武二十四年还属湖广。

清代,初属蕲州,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属黄州府。清末废府立道,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。

民国初,广济仍属江汉道。1926年废道,广济直属湖北省。1932年10月,实行省、专、县三级制,广济属第三行政督察区。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。1940年属鄂东行署。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一直隶属湖北省黄冈地区。

1987年10月23日,撤销广济县,设立武穴市。

黄梅县

黄梅建县于隋开皇18年(公元598年),因域内有黄梅山、黄梅水而得名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因地处吴头楚尾,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,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。黄梅是佛教禅宗发祥地、黄梅戏发源地、红十五军诞生地和国家级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,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、楹联之乡、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。黄梅历史悠久,远在旧石器晚期(1-4万年前)即有人类栖息。

夏、商、西周,根据《禹贡》的说法,当时全国划分为九州,黄梅地属扬州。

黄梅东周、春秋前期,属楚。战国时分别属越和楚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分全国为三十六郡,属九江郡。

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,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,都六安(今安徽六安),属西楚九江国。四年(前203年)七月,高祖封英布为淮南王,属汉淮南国。六年(201年),置郡领县当时,周围邻县(蕲春、柴桑、松滋)均于是年置,黄梅居其中,既不属其领辖,史册又未明载置县。汉初名寻阳。汉文帝十六年(前164年),分淮南置庐江国,以厉王长子阳周侯为庐江王,领县十二,寻阳为其一。县治约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。

东汉顺帝时(126-144年),黄梅县归属扬州庐江郡,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孙权分江夏郡置蕲春郡,领寻阳隶荆州,建安十四年(209年),吕蒙为寻阳令。

魏黄初二年(221年),孙权改鄂为武昌郡,领寻阳隶荆州。同年,孙权改武昌郡为江夏郡,黄初三年(222年),黄梅县属魏荆州蕲春郡。吴黄武四年(225年),属吴扬州蕲春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,撤蕲春郡,划寻阳隶荆州武昌郡。

太康二年(281年),还隶扬州庐江郡。永兴元年(304),划庐江之寻阳、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,黄梅县境始南北分治。北境划归豫州西阳国之蕲春县,县治今蕲春县八里湖土门城。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鹤问寨之寻阳县,隶江州寻阳郡。

永兴元年(304年),划庐江之寻阳,武昌之柴桑立寻阳郡,约以今之太白湖、龙感湖一线的“江北故道”为界,北境划归蕲春县,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。东晋咸和初(326年),隶豫州西阳郡。太元三年(378年)为避宣太后郑春讳,改蕲春为蕲阳,隶豫州南新蔡郡,受江州督。南朝宋孝建元年(454年),分豫州之西阳等六郡置郢州,蕲阳随西阳郡隶郢州。

泰始五年(469年),随西阳郡还隶豫州。南齐永明四年(486年)析蕲阳县之东境立永兴县。隋开皇初(581年),改永兴县为新蔡县。十八年(598年),改新蔡县为黄梅县。

南朝:宋大明八年(464年),史册初著此地侨置苞信县。梁末(556年),改苞信县为新蔡县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省寻阳、南新蔡二郡及汝南、柴桑、新蔡3县,复置寻阳县。隋开皇初年(581年),隋文帝撤州郡置总管府,改永兴县为新蔡县,隶蕲州总管府。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属江州新蔡县。开皇九年(589年),改府为州,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新蔡县为黄梅,隶蕲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,隋炀帝改蕲州为蕲春郡,领黄梅等五县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析黄梅为义丰、长吉、塘阳、新蔡四县,置南晋州领之。

武德八年(625年),废州,省四县复为黄梅县。五代十国,黄梅仍隶蕲州。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,改取江北之地,属后周。宋至道三年(997年),分全国为十五路,隶淮南路蕲州蕲春郡。熙宁五年(1072年),分淮南为东西二路,隶淮南西路,所隶州郡仍旧。嘉熙(1237—1240年)兵乱,县治侨于大江中洲(地属德化)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于蕲州置淮西宣抚司,黄梅隶之。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总管府,元十八年(1281年)撤总管府复州,上置蕲黄州宣慰司,黄梅隶之。

元二十三年(1286年),撤宣慰司,属蕲州隶湖广行省。皇庆元年(1312年),迁县治于今黄梅镇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隶湖广行中书省蕲州府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府为州,隶湖广布政司黄州府蕲州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改隶河南布政司,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还隶湖广布政司,上隶州府均不变。

清初(1644年),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黄州府。康熙三年(1664年),分置湖北布政司,黄梅属黄州府隶之。民国元年(1912年)废黄州府。直隶湖北省武汉黄德道。后改隶鄂东道。

民国三年(1914年),改鄂东道为江汉道,隶之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废江汉道,直隶湖北省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,隶第三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第三、四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三行政督察区,黄梅隶之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5月,中国共产党领导设中原区,6月,撤中原区设中南区,下置湖北省,黄梅县属黄冈地区隶之。

1950年6月5日,经黄冈专署把蔡山区所辖新洲上的一部分划归广济县。

1954年撤销中南区,黄梅隶属省地未变。

作者简介

网络综合

【链接】王文静 | 四月

挪步园惨案(二)

记黄梅东柳大屋

黄梅苦竹柳氏

黄梅"桥倒百孔"一字千金

我的老师
古驿停前,四条人命!这个黄梅人曾火遍全网!
黄梅名人汪可受的三生三世
长江颂第一次打工我在朝阳湾过五一
黄利通写西山遥望鄂东文史哲黄梅名人黄利通与天下第一泉
鄂东文史哲 编委会
顾问:周慧  刘光天
主编:李滨委员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龙静、朱文霞、何国彩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柳景钢、桂文林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蒋国雄、蔡群执行副主编:龙静  柳景钢联络部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桂文林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蔡群‍👇 "阅读原文"留言        👉本平台招募编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